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研究 >> 经验交流 >> 正文

经验交流

谢全:《分子生物学》教学实践体会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 2021-09-24 浏览次数:

《分子生物学》教学实践体会

谢全

农学院

《分子生物学》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要求学生进一步从分子水平上了解生命发生和发展的规律,本课程具有微观、抽象、逻辑性强、内涵复杂等特点,被学生称为“最难课程”之一。对此进行了一系列教学实践与创新,使之“学习过程更容易、学习内容更有趣、学习方式更多样”

1.构建全课程和每章节的知识导图:将课程划分为四个部分。首先引入分子生物学的基本含义、研究内容和学科发展史,着重体现本课程的经典成果和意义。然后从宏观的生物个体、器官、组织到微观的生物大分子,逐步引入本学科的研究对象,增强学生学习本课程的信心。依次学习三种生物大分子DNARNA、蛋白质的合成、结构、性质和在遗传信息传递中的作用。接着以DNA操作技术为主体,介绍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方法。绘制每章节的知识结构图,既有助于学生掌握本章内容的框架和逻辑,又可以用来回顾先前授课内容,从而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提高学生对课程的把控能力。

2.丰富课程内容,提升课程的吸引力:教学中新增分子生物学科学史典故,向学生推荐课外趣味读物,新增经典和最新相关文献,注重将理论联系到实际生活,提高了课程的趣味性。适时穿插水稻、小麦、玉米、棉花等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并以优秀科学家的事迹为榜样,培养学生“知农爱农”的时代情怀。

3.融合多媒体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坚持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与传统板书相结合,提高授课方式的多样性。不断优化课件排版质量,广泛使用多媒体素材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微观、抽象、复杂的分子生物学理论和技术原理。

4.以小课堂+大课堂作业分享为载体,推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实践:“小课堂”作业是与重、难点内容紧密相关的思考题,强调吃透课堂理论知识。“大课堂”作业是指学生进行课外自主阅读、思考和表达的训练,强调项目导向式阅读,即搜寻、阅读指定领域文献从而解决具体问题,课堂上设置专门时段,鼓励学生自荐发言,全班讨论,参与学生累计积分。学生踊跃参与互动,学习热情显著增长,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明显提高。

5.实施以过程考核为主的多元化评价方式:《分子生物学》课程考核立足全面、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效。本课程注重过程评价,即总成绩 = 平时成绩 + 期末考试成绩(闭卷)。平时成绩包括“小课堂”作业、“大课堂”作业、课堂互动积分和出勤。逐步提高期末考试的题量和难度,注重考察对知识的理解、总结和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