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心得
王卉
生命科学学院
基础生物化学为生物类学科的基础课程,难度较高,知识点众多,因此本课程一向是学习和教学过程中的“困难户”,甚至有顺口溜云:“生理生化,必有一挂”,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做以下几方面工作。
1.改革教学方法,突出以学生为中心:为了改变单一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难以推动学生自主学习。考虑到正在学习本课程学生的潜力,我进行了改革创新:由正在学习本课程的学生来担任助教,推进“主动式学习”。在学期初将学生分组,当周“值周生”在课后首先需要针对上课内容自行查找习题准备课后作业,借助“超星学习通”平台推送至全班;此外需要负责课外答疑和知识点整理工作,并在下次上课时通过5分钟左右的时间带领全班完成上一次课的授课内容的总结。学生的上述工作都需要提前两天找老师汇报,当面试讲,我指出学生的不足(包括PPT制作,讲解的重点突出等问题),学生修改后在课堂上实践讲解。整个流程中学生大幅度参与课堂教学,虽然我会全程保障“值周生”所完成的工作,但已“隐身”到了幕后,以学生为中心,一起完成学习过程。
2.很抓课堂质量,努力提高教学效果:在授课过程中几乎全程与学生保持交流互动,注意全课堂走动,保证即便是坐在最后的同学也在和我互动。同时,不断抛出问题,鼓励学生主动提出想法,并借助学习通上的随机选人功能抽取同学回答,课堂气氛非常浓烈,甚至有重修学生主动要求上黑板答题。
3.注重每一节课的课堂设计,每年都要修改PPT,以增加最新知识内容。授课中强调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跳出课本已有知识,思考其它的可能性,例如学生在高中就已熟背DNA是半保留复制方式,我就反问是否还有其它复制类型的可能性,从而引导出半保留复制的特殊性和意义。其次,重视理论联系实际,例如举例分析不同减肥方式的生物化学原理,让学生体会到学以致用的快乐。我还通过增加趣味性吸引学生注意力,如讲述蛋白质结构时,我提供给学生一个网站,它可以使没有生物学基础的人也能参与解析蛋白质结构,并介绍了前年在著名Science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中也署名了这些网民,从而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此外,我在教学中还贯穿思想政治教育,例如介绍2018年中国科学家首次人工创造出有生命活性的单染色体真核细胞等世界一流研究成果,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